浮湖學報
浮湖夜月 明.戴初 銀漢無聲夜悄然,煙波浩蕩浸嬋娟。一空白雪迷芳草,萬頃清光拍野田。 鷗鷺沙頭攢鏡宿,蛟龍水底抱珠眠。漁翁臥釣蓬窗下,夢里乘槎欲上天。
浮湖起源:北宋端拱元年(988)郎溪開始建縣,至1905年科舉廢除,我縣一共出了67名進士,成為進士是古代讀書人的追求,戴初是明代人,他為官清廉,致仕后講學鄉里,寫了不少反映鄉野風貌的詩歌,《浮湖夜月》就是其中一首。其想象豐富,生態醇美,意境高遠,讓你能感覺到迎面而來的清爽。更重要的是“浮湖”原址就在新郎中的前方,郎溪中學本身就有文化的積淀!督ㄆ娇h志》對浮湖有記載,也稱為五塘湖,水域面積廣闊,環境優美,是城東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我們學社的文化之淵源。
學社簡介:本學社由孫國平、夏建圩老師于2013年創建,雷宗靚校長擔任本社名譽社長,孫國平擔任副社長(夏建圩博士調任合肥工業大學擔任教授)。學社設社長、副社長、秘書長,策劃部,組織部,財務部部長及副部長等職務,F有社員60余人。
學社招新說明:本學社現面向郎溪中學高二及高一年級部招收新社員(高二年級現階段已招滿,高一年級招生活動于期末開始).本學社以了解歷史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陶冶自身情操
“浮湖”名憶(原創)
李嶺軍
我們每個人都有名字,那是長輩對我們的希盼和關懷!“名”是一種稱呼,以此辨物;“字”為一串符號,是現實與情感的融合。而地名,是人類歷史的產物,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著。若說名字是我們個性的體現,那么,地名便是一方水土價值與美妙的演繹,更是一方人民對自己家園故里摯誠的熱愛。
明《建平縣志》載:“縣治之前一溪襟帶,上接桐水,下通湖陽,左浮塘,右赤山,鎮岡端拱于前,清澗枕流于后!钡匾岳上。
郎川水之靈動,洋溢著吳風楚韻、江南城郭的清新;山川鐘靈,融注著石佛撐云、鴉山曉月的毓秀。山水一色,茶香四溢;鯉飛龍門躍,天子湖底沉……“郎溪”這一名喚是這片土地精彩的寫意。
且載姑妄言《縣志》中“左浮塘”一名。應是指“浮湖”了吧,即今之五塘湖,古名“浮塘湖”。自龍須湖建成,其淪為灘地。便將“浮”變更為“五”了。今址于縣城東南,亭子山路與伍員路交鈕處東南角,取于“梧桐棲鳳”傳說,現名“梧桐湖”!傍P”為吉物,古書上評說其“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苯裎依纱|“梧桐湖”,西“棲鳳園”,這是我郎川赤子對家園、對生活美好未來的憧憬,更是激勵我郎川學子勤奮求學,展望未來的殷切期盼。
心中真是有些欣喜和感激,“浮湖”一直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古“浮湖”今“梧桐湖”正是嵌于我們新郎中校園前那璞玉似的水域。雖無高山流水之音,亦無崖轉石之勢,但是它不離不棄一直陪在我們身旁,“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魔!彼拿烂,請暇時用心領悟。
“浮湖”畔,風光無限景色美,文化內涵尤風蘊。曾有“烏龜包古遺址”,一塊形同烏龜并不引人注意的臺地,它是千年前“爬向”浮湖思歸的水族嗎?是力竭后變幻成了與軒轅同齡的文化遺址么?穿透歷史的結界,我們仿佛回到了三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目睹著祖先們在湖邊用厚重的石斧,精致的石孔刀和大小不同的石錛辛勤勞作著,過著“刀耕火種”的純樸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文明蘊育著希望火光。
人是現實的動物,而現實是殘酷的!為了推動文明的進程,適應新的發展,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欲望愈發強烈!“圍湖造田”給“浮湖”以傷痛;為了利益,人們苦苦追逐著、改變著身邊的一切,若有所得,卻不知失去的更多!上個世紀60—90年代那幾次水災是對人們罪行的贖洗與警告。歷史之所以是歷史,是因為它已經永遠成為了過去。很多時候機會只有一次,受傷過后的傷痕是難以抹去了!人們改變的不單是“浮湖”這一地名,還有靈氣與傷感。
個人認為,“梧桐湖”這個地名有點功利化了,少了“浮湖”自然之音蘊。
“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的利用!崩上陌l展就像是這些條新修的大馬路:以后的發展之路應是越走越寬敞。但是,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些年,我們的確實在發展,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縣城面貌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墒沁@就能代表我們發展起來了,郎溪建設美麗了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尚是自己特色道路的,為何我們的發展就如此功利性呢?還記得小學時,校園后面那清澈的小池塘;還記得初中時,校園后面那麥花香里的田野風光?涩F在,它們都消逝了!……時光荏苒,物是人非,留下的,便只是干枯的名字和無盡的思念!
浮湖在歷史的滄桑中縮變成梧桐湖,烏龜包在郎溪縣城擴建中了無蹤跡。試問,還會有多少文化遺址會在今后社會變遷中永遠成為歷史呢?又會有多少美麗的地方、奇妙的名字消逝成記憶呢?歷史,應當被尊重!
我想,我們的歷史學社以“浮湖”為名,是對歷史的敬重,是對文化的傳承吧!很欣喜,也很感激,“浮湖”這個名字被聆聽,它一直在我們身邊。
民族忘記歷史,將會消逝。發展應是可持續的!人與自然需要的是和諧。
“浮湖”,你若安好,郎川依舊!
我看郎溪
鴉山古道
鴉山古道位于郎溪縣姚村鄉妙泉村(原永豐村)境內,有東西兩條,東線由姚村鄉鴉山嶺腳翻越大鴉山嶺至水東鎮胡村,西線由姚村鄉劉家沖翻越螃蟹嶺至水東鎮南沖,大鴉山嶺、螃蟹嶺都是郎溪縣與宣州區的界山。
鴉山古道是古建平縣、廣德州(今郎溪縣、廣德縣)通往睦州、徽州的交通要道,古道始建于宋代,據載宋宣和時,宋朝軍隊前往睦州(今杭州淳安)鎮壓農民起義軍方臘時即走的這條道,明末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領一支部隊攻打廣德縣城也是通過這條道路的,到了近代抗日戰爭時日軍一部自水東進入鴉山時,曾遭到國民黨抗日部隊的伏擊,死傷慘重,不出半日便退回水東鎮,此后再也沒有到過鴉山。
明清時代,徽商興起時,鴉山古道又是一條徽商古道,徽杭古道是徽商通往杭州的道路,鴉山古道是徽商經寧國、宣城水東,經鴉山古道至建平,過高淳至南京、揚州;或經蕪申運河、太湖至蘇、錫、常、上海經商的道路。
鴉山古道歷史久遠,是因為鴉山在宋朝時即為古鎮,商鋪、茶館、酒樓,鱗次櫛比。清嘉靖《建平縣志》記載的“建平八景”中就有“鴉山古跡”一景,講的就是鴉山古街、古橋、古道。宋代詩人梅詢《送屯田王渙出守廣德》詩云:“家山東畔古桃州,往歲分符作勝游。碧瓦萬家煙村密,清溪一道瀑泉流。簟欹郎埠(古建平縣衙所在地)冰生枕,茶煮鴉山雪滿甌。我有仙集經史在,勞君一道為重修。”寫的是鴉山古道上的鴉山橫紋茶。清雍正《建平縣志》載“鴉山古跡”詩云:“倚天盤矗與云并,云鎖乾坤向日傾,春雨過來還峭拔,晚煙散盡愈分明。盈眸土埠知難及,絕頂松濤訴不平。雪滿茶甌有佳句,梅公之后有誰更?”清代時鴉山鎮即是古跡了,可以看出鴉山古道的久遠了,鴉山古道作為第八批國寶文物單位,可為名至實歸。
趣味歷史
青年時代的林肯在伊利諾斯州的圣加蒙加入民兵。上校指揮官是一個矮個子,身高只有四英尺多一點,而林肯的身材特別高大,大大超過指揮官。
由于林肯自己覺得身材高,他習慣于垂著頭、彎著腰走路。上?匆娝菑澭车淖藙菔稚鷼,把他找來訓斥一頓。
“聽著,阿伯,”上校大聲喊道:“把頭高高地抬起來,你這家伙!”
“遵命,先生。”林肯恭敬地回答。
“還要再抬高點。”上校說。
“是不是要我永遠這個樣子?”林肯問道。
“當然啦,你這家伙,這還用問嗎?” 上校冒火啦。“對不起,上校,”林肯面帶愁容地說,“那么只好與你說聲再會啦,因為我永遠看不見你了!”
|